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黄石制造”与中国航天事业的不解之缘,揭秘“摘星揽月”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日期:2023-08-31 19:51:19 来源: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记者 梁传松

通讯员 戴鼎 程贞贞


(资料图片)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准确进入预定的轨道,飞向广袤无垠的太空。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叩开了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门。

运送卫星的长征一号火箭饱含着黄石人默默无闻的奉献,因为火箭的关键部件产自黄石大冶特钢,这些关键部件的支持,帮助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无数奇迹。神舟飞船、北斗卫星的“血管”——电缆,用的也是“黄石制造”。8月31日,在黄石“东楚科普大讲堂”开讲仪式暨航天员科普报告会新闻发布会上,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湖北航天电缆有限公司和大冶刺绣等相关负责人介绍了“黄石制造”与中国航天事业的“不解之缘”。

特种钢助国人“飞天”梦圆

“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神舟系列飞船的上天,到‘嫦娥’奔月,再到‘天宫’‘北斗’发射升空,大冶特钢均提供了关键部件的用钢。”大冶特钢总经理助理黄剑介绍,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消息传到原大冶钢厂(现更名为大冶特钢)后,工厂内一片欢腾,在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关键部件中,使用了产自大冶钢厂的高温合金无缝管。“东方红一号”的背后有着大冶炼钢厂工人默默无闻地奉献。

大冶特钢产品 受访者供图

1967年,为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国家向大冶钢厂下达试制发射运载火箭用的某金属材料研发生产任务,承担试制任务的是冶钢中心试验室GH1131合金无缝管课题组。

“大冶特钢是中国品种规格最齐全的高品质棒材、高端中厚壁无缝钢管、高合金锻材三大特钢生产基地,工艺技术和装备具备世界先进水平。”黄剑介绍,该公司主要产品有轴承钢、汽车用钢、能源用钢、工程机械用钢、航空航天用钢等。主要服务于航天航空、海洋、核电、风电、交通、火电、油气、工程机械、重燃、船舶、石化、汽车、高铁等关键领域。

大冶特钢产品 受访者供图

从中国第一炉电渣钢到第一根极薄壁高温合金旋压管,从第一个飞机用高温合金涡轮盘到第一根轧制的飞机大梁(毛坯),大冶特钢均提供了关键部件的用钢。黄剑介绍,大冶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特殊钢行业成立最早、实力最雄厚的企业之一,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该公司工程机械用无缝钢管已连续13年产销量全国第一,13年全球第一,石油工具及装备用中厚壁无缝钢管连续10年产销量全国第一,大口径厚壁高压锅炉用管连续5年产销量全国第一。

卫星的“血管”是黄石制造

“湖北航天电缆有限公司由有着50年生产电线电缆历史的原黄石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改制重组而成,公司电线电缆产品应用于军工和民用领域。”湖北航天电缆总经理助理徐星介绍,特别是该公司产品为我国首次宇宙飞船交会对接任务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作出了贡献,获得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神箭”奖牌;神舟飞船、北斗卫星的“血管”电缆,也都用的是“黄石造”——湖北航天电缆的产品。

步入新时代,湖北航天电缆有限公司以“创人类航天文明、铸民族科技丰碑”为使命,以“发展航天、强大集团、改革创新、铸造一流”为导向,踔厉奋发,自主创新,成为中国电线电缆产业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双峰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双峰电线电缆被评为湖北名牌产品;湖北航天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被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授予“神箭”奖牌,被评为国家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湖北航天电缆有限公司生产的部分产品 受访者供图

徐星介绍,该公司有12大系列,10000多个型号,全面覆盖军用电线电缆、电力电缆、控制电缆、风能电缆、光伏电缆、轨道交通电缆、舰船电缆等多个品种,致力于国家航空航天、风能发电、轨道交通、舰船、光伏发电等高端装备领域,这是规模化、多元化、重点龙头企业的航天电缆。

湖北航天电缆公司与上海电缆研究所、西安交大、哈尔滨理工大学等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合作平台,通过技术创新,工艺改进,每年有近20种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军工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电子、通信等领域,为弹箭星船和相关基地配套了大量高品质电线电缆。

大冶非遗作品在太空展魅力

2016年6月20日,大冶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大冶刘小红刺绣艺术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小红受邀前往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参加为期一个月的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主办,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织绣研修班。

在学习期间,刘小红与同班另外19名同学一起,接到了一个特殊选题,老师给出了基本要求,要以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为背景,尽量不要采用传统图案,不仅如此,这幅作品从设计图案到制作成型,需要在一周时间内完成。

刘小红想了很久,选择了以中国传统太极八卦图为基础,加以旋转的多彩星云组成了“60”字样,并引向深蓝色的浩瀚太空。经过一番角逐,刘小红的刺绣作品在众同学中脱颖而出。

刘小区介绍创作过程 极目新闻记者梁传松摄

《星云之梦》从设计到制作,想要在一周内完成可谓是时间紧、难度大。期间,刘小红每天早上6点多就开始绣制,一直忙到次日凌晨,一天工作长达17个多小时,连吃饭都是由上海大学的老师派送。

“因为要上太空,《星云之梦》使用的布料和线都是特制的,质地坚硬,密度高,用针特别费力,刺绣时经常将手指刺破。”刘小红介绍,但是为了赶工期,她便贴上创可贴粘住伤口继续绣制,为此5天整整用了2盒创可贴。终于,在接到选题不到一周时间,刘小红成功向老师交上了一幅美轮美奂的“星云之梦”,惊艳了所有在场人员。

2016年10月,她主绣的作品《星云之梦》随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飞上太空、遨游天际,在刺绣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载入史册。这是中国首次将非遗刺绣作品镶在太空舱,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标签: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